时间: 2024-06-13 23:37:22 | 作者: 爱游戏全站app登录入口
我记得2020和2021年长期资金市场一直流传着两大热词:“碳中和”与“碳达峰”。根本原因是从2020年9月起,习在不同场合先后七次发表关于“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远景的重要讲线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关于“30·60目标”的讨论和炒作也一直没有熄火。
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碳中和”与“碳达峰”是啥意思。首先两个词语中出现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我们都知道任何的工业生产和经济生活基本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近百年来,工业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的空前增大,成为全世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主导因素。1880-2012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约升高0.85 ℃,大气中CO2浓度已超过4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除了气候变暖这种不疼不痒的负面影响外,过度碳排放还会造成极端恶劣天气,譬如台风、高温、 暴雨、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甚至会导致部分地区出现虫灾,全球粮食生产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产量下降,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也能够准确的看出,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控制碳排放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选择。
而我们前文所说的“碳达峰”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每年碳排放就维持当前水平,不增加了,“碳中和”是指这一个国家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可以把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中和掉。举个例子,假设咱们国家去年排放了20吨二氧化碳,今年排放了22吨二氧化碳,现在咱们承诺了2030年“碳达峰”,那么咱们在2030年之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能增加,比如每年排放增加2吨(只要不太猖狂就行比如每年直接排100吨)。现在假设,咱们2030年那一年,二氧化碳排了30吨,那么“碳达峰”之后的每一年,咱们都只能最多排放30吨了,而且到2060年,还要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将每年排放的30吨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其实所谓的“碳中和”与“碳达峰”强调的是一个国家要主动承担减排义务的决心。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假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冲突,我们该选哪边?任何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甚至可以说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在工业革命后略有掉队的发展中国家。如今的中国早已经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碳排放总量已达到了美国的两倍以上,但是我们无论是历史累计排放,或是人均排放,都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看来这样一个时间段谈减碳,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吃亏的。
或许国家高层已经看到了挑战中的机遇,要提前化被动为主动,这是一个把挑战转为机遇的过程,是把以高碳排放驱动的粗狂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高的附加价值产业为动力新发展模式。现在一想,“碳中和”也不失为一场“郑国渠”的故事——也就是经济转型的痛苦与代价在当代完成,为未来与长期的经济发展提前铺好道路。
由此看来,很多人将德国放弃2035实现“碳中和”(后证明为谣言)解读为“聪明务实严谨的德国放弃了你国整的‘智商税’”并不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事实上准确的说这个目标是“2035年实现100%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绿电”。所以,所谓的“德国放弃气候碳中和目标”是错误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德国放弃2035年100%绿电目标”。而德国的碳中和目标是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从未放弃。或许他们放弃2035年100%绿电目标也是有其他原因呢?